枣庄人民的支前运动

作者:王兆虎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06-29 16:02:48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在山东拉开,1948年7月至1949年9月,枣庄军民在鲁中南第四、第五地委的领导下,配合主力部队进行战略决战,全力支援济南、淮海、渡江战役等。当时解放军本身的后勤力量有限,衣食住用及许多战地勤务工作几乎全靠人民群众来承担。为了支援前线,枣庄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需要,对前线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9月16日,华野部队发起济南战役,24日攻克济南。为了保证济南战役的胜利,在战役开始前的8月12日,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在曲阜召开鲁中南临战区的地委书记、专员等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重点部署了济南战役的支前任务,并制定了支援这次战役的措施。曲阜会议以后,枣庄各县均建立了支前指挥部。在进攻济南必经的公路沿途,村村清扫院落,家家准备铺草、开水,以接待过境的解放军和民工。为了保证部队的军粮及时到位,鲁中南第四、第五地委除组织大批民工支前外,还认真组织了“交快、交早、交好”的交粮竞赛。一时间,整个鲁南地区形成了竞相交粮的热潮。兰陵、赵镈、麓水等县的妇女日夜赶磨面粉,并冒雨送往前线。兰陵县南桥区三天磨出面粉7.8万斤,超额完成了任务。赵镈县部分区、村的妇女,组织变工组,白天生产,晚上推磨。该县的东郭庄一带群众,在磨麦面时,先去皮,再磨面,不仅面粉磨得又白又细,而且每100斤小麦能出面80斤。麓水县委在组织粮食生产加工的同时,还发动群众组织了担架队,并搜集了一批木棒、门板、柳条赶做了一批担架待用。

济南战役期间,枣庄地区的民兵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一边负责维护境内公路、重要桥梁、电线及仓库,保证战役前后交通和通讯线路的畅通,一边为部队运送弹药,抢救伤员,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大量兵力,企图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控制徐州,巩固江淮,保卫南京,挽回败局。为了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决定,集中华东和中原人民解放军协同进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翌年1月10日胜利结束,枣庄全境获得解放。

枣庄地处淮海战场的前沿,支前任务极其艰巨。战役一开始,华东野战军大部及支前的几十万民工由鲁南开赴前线,鲁中南第五地区所辖的峄县、临城、兰陵、赵镈、麓水、枣庄等县市每天平均有25万人的队伍过境,每天需准备粮食76万斤。当时,该区有三分之一的县遭受水灾,但仍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3000多万斤的筹粮任务,并供应部队油盐7万斤。除了筹集和转运粮草,枣庄人民还积极筹集副食品以支援前线。为此,鲁中南区第四、五地委以工商局为主,会同部队供应部门和地方支前委员会组织了供应站,下设分站和若干供应小组,积极组织、筹备各种副食品。1948年12月16日,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要求在春节期间慰劳前线将士每人一斤猪肉。鲁中南区党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边给各地委分配任务,抓紧从群众手里收购,一边组织力量从集市上直接收购。鲁中南区支前委员会组织数万名民工,日夜兼程将猪肉送往前线。从开始征购到把猪肉送到部队,前后仅用了8天时间。

战役期间,枣庄广大妇女除了担负起加工军粮的繁重任务外,还承担了部队的被服供应任务,日夜不停地为部队赶做军衣、鞋袜。转运到枣庄地区的伤员,也得到了精心爱护和照料。为配合和支援部队作战,枣庄地区还从各地抽调选拔了一大批优秀民兵,组成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任火线抢救、押解俘虏、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打扫战场等任务。另外,民兵们还承担了开辟支援前线基地的任务,协助新区政府组织、教育群众,开展反封建和剿匪斗争。

淮海战役支前工作中涌现出大批模范,仅峄县就有5人被评为一等功,18人被评为二等功,29人被评为三等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对于人民群众的支援给予了高度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为了支援渡江战役,枣庄人民在鲁中南区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大批民工参军支前。枣庄虽距战场较远,但却克服种种困难,保证了大批支前物资的战场供应。据当时的《大众日报》报道:麓水等16个县的8万民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转战苏鲁豫皖四省,胜利完成了转运伤员207批、运送军粮6625万斤的任务。这批民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荣获各级支前机构和部队授予的奖旗38面,有535名民工入党,一万多人立功。与此同时,后方的支前运动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碾军粮的人数达200多万人,磨面、加工马料200万斤,做军鞋2000多万双。

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枣庄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提供 记者 王兆虎 整理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