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技艺刻瓷技艺:“点”出的艺术

作者:寻文波 吉喆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1-12-24 15:30:12

瓷器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今年55岁的胡安同是市中区居民,与瓷器相伴几十年,被评为市工艺美术大师。

胡安同从小受到刻瓷技艺熏陶,读初中时用自制的刻刀在瓷碗、瓷盘刻上鸡鸭鹅等不同图案。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他在传承祖辈刻瓷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古今结合,四处拜师学艺,并得到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言传身教,同时融入了他对传统书画印艺术的理解,以及对油画、摄影、木刻作品的感悟,经过多年的创作历练,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刻瓷风格。

胡安同在工作室创作刻瓷作品

在鲁南水城向游客介绍传统刻瓷技艺

2017年9月,胡安同参加了全市首届民间绝技绝活大赛,他的传统刻瓷技艺获得二等奖。这次参赛给他增添了自信和勇气,开始由“业余”走向“专业”的刻瓷创作之路。

瓷器本是易碎品。胡安同以刀代笔在其上点点刻下印痕,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点”有深有浅、有阴有阳;刻瓷作品成功与否关键在“点”的深浅与阴阳结合,形成作品的立体之感,最简单的刻瓷作品至少也得刻出几万个“点”才能完成。一件作品从选料到成品需经7道工序,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刻裂、刻崩等现象,致使前功尽弃。

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凡是能在纸上表现的书画印作品,胡安同均能刻到瓷器上。与传统书画表现形式相比,他的刻瓷作品或晶莹剔透,或黑白分明,便于把玩保存、展览摆放、保洁清洗,且不脱色退色,易收藏传世。刻瓷作品没有再复性,件件是孤品。

刻瓷作品:《瑞雪兆丰年》

在逸夫小学向学生传授刻瓷技艺

胡安同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虹桥”刻瓷作品长60厘米、宽30厘米,茅舍、流水、扁舟、脚夫、毛驴等形态逼真。在这有限的“面”上刻出人物多达214个,有些人物的面部表情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镜”下“脚夫”的眉毛、眼睛栩栩如生。胡安同说,这件作品从设计版样到完成历时2个月,刻了多少刀、留下多少个“点”自己也算不清。

创作《铁道游击队》刻瓷作品

如今,胡安同创作的《开国大典》《清明上河图》《铁道游击队》《台儿庄古城》等1000多件刻瓷作品,被海内外爱好者收藏,部分作品被天津美术学院作为“非遗”课件保存;2018年4月,他应荷兰格罗宁根孔子学院邀请,赴荷兰举办刻瓷作品展览。今年3月,胡安同申报的“枣庄传统刻瓷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 寻文波 吉喆)

编辑:王思远 责编:侯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