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 薪火相传——《枣庄日报》创刊65周年回顾展(上篇)

作者: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3-09-05 10:33:40

今年是《枣庄日报》创刊65周年,是枣庄市新闻传媒中心启动之年,中心特举办《枣庄日报》创刊65周年“与城市共成长,伴枣庄向未来”主题回顾展。

《枣庄日报》创刊65周年回顾展的主题是“与城市共成长,伴枣庄向未来”。

回首65年的光荣岁月,《枣庄日报》不仅充分发挥了党的机关报的作用,为党举旗帜,为民唱赞歌,同时也记录了枣庄奋进的历程,见证了枣庄城市的发展。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曾经一条条鲜活的新闻跃然纸上,今天再来看,仿佛《枣庄日报》65年的发展历程就在眼前。

岁月如歌,征途如虹。

1940年7月1日,《鲁南时报》在峰火中创刊,是党在枣庄地区第一张机关报。

新中国成立后,峄县县委于1958年5月创办了《峄县农村》。《峄县农村》是《枣庄日报》的前身。

枣庄因煤而兴,因煤而设市。

1960年1月,《峄县农村》改名《枣庄市报》成为新市委的机关报。同年11月,枣庄市由专辖市升格为省辖市,《枣庄市报》也随之升格为省辖市机关报。

1970年11月11日,《枣庄通讯》创办。1971年8月,中共枣庄市第三次代表大会选出新的市委,《枣庄通讯》成为市委机关报,改为三日刊,发行1万份。

这一时期,枣庄充分利用煤炭基地的优势,大办工业,鲁南化肥厂、十里泉电厂动工兴建。

在七十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枣庄矿务局原煤源源不断调配北京、上海等工业城市。枣庄煤城之名,由此而生。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枣庄工业初具规模,橡胶、治金、化工、机械、电子、陶瓷、塑料、造纸、纺织渐成体系。

这一时期,枣庄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修建火车站广场、开通胜利路,拓宽北马路、解放路、君山路,开通了城市公交,商业供销商品丰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改革春风,吹拂鲁南大地。党和国家联产承包责任制方针政策,是农民们最爱听的消息。在田间,全家老少一齐耕作,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1980年1月1日,经省委批准,《枣庄通讯》改为《枣庄日报》。办报人员增加到近40人,报纸四开四版,周六刊,由平版印刷,改为轮转机印刷。

这一时期,农业农村,欣欣向荣。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走向城市,个体经济逐渐繁荣,乡镇企业开始扬帆起航,农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

解放思想 筑城兴业,枣庄已不再是那个“一把花生走全城”的煤城,而是全省第一个通管道煤气的城市、工业门类渐成体系。

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2月,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讲话。讲话充满了抓住机遇、发展的急迫感,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篇章。

1993年1月1日,《枣庄日报》改大报;引进的激光照排系统,使排版更美观,印刷更清晰;1991年开始自办发行,发行密度居全省前列。

九十年代初,山亭区原徐庄乡对荒山荒坡使用权实行拍卖承包,被称作“全国荒山拍卖第一锣”。

市委市政府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随着青檀路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八大批发市场投入运营,光明广场投入使用,枣庄的现代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在枣庄行政中心西迁之初,《枣庄日报》公示了详细的规划方案,集聚群众的智慧,汇总各方意见,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容,贯彻到实处,我市各个领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为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为民族复兴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枣庄日报》在重要版面开设了“让铁道游击队精神永在”专栏,出版了《铁道游击队队员掠影》,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一则报道促成一个村的搬迁。

在市中区浪涛村,小学生上学或爬一30米高悬崖,或走一条鱼脊路,很是艰险。《枣庄日报》对这一事实摄影报道后,这个村纳入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全村整体搬迁。

为反映全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枣庄日报》开设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栏,大力营造了浓厚的科学发展氛围。

2007年11月7日,枣庄市中联水泥一次集中爆破拆除9条机立窑水泥生产线,被誉为“中国水泥第一爆”。

《枣庄日报》见证了全市基础建设加速推进的历史进程。2010年12月,在枣庄站,发出了时速486.1公里、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编辑:王正 责编:马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