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自导200多个原创节目,带领庄户剧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孙法科——

以文艺精品奉献社会

作者:张孝平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3-08-14 09:09:20

孙法科(左)在给演员讲戏。 (记者 张孝平 摄)

7月13日早晨9点,峄城区坛山街道徐楼社区党群服务站楼上,乐声阵阵,舞姿翩翩。徐楼社区艺术团正在这里排练节目。满头白发的执行团长孙法科不时地和演员们讲解剧本内容,交流演出技巧。

徐楼社区艺术团已经成立12年了,孙法科精心创作的大大小小200多个原创节目,伴随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走进了峄城区乃至全市成千上万的群众心中。

“我们还去省里演出过,中央电视台也曾经播放过我们的节目。”从艺术团成立以来就待在团里的老演员、业务团长包凤珍自豪地说。

今年66岁的退休教师孙法科,积极投身文艺创作工作,在徐楼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言平的支持下,把徐楼社区艺术团运作得红红火火,在利用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一个剧团要想有生命力,留住观众,不能只模仿别人的节目蹦蹦跳跳唱唱,必须得有自己的原创节目,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这样才能持久。”艺术团成立之初,孙法科就理清了以后的长远发展思路。

孙法科一直喜爱文化事业,文笔很好,但剧本创作以前没接触过。为了提高编剧水平,他找来书籍认真钻研,同时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知识,学习编小品、情景剧、歌伴舞、古装剧等。同时,孙法科系统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这让他创作出来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变化。他精心创作的《共产党伟绩唱不完》《颂歌献给十九大》《唱咱党的二十大》等作品,深深地鼓舞了群众,凝聚起坚定决心跟党走的磅礴力量。

创作是快乐的,也是艰苦的。写剧本的时候需要静,每次创作,他总是等家人休息了,自己独居一屋关门写作。有时熬得时间长了,妻子担心他曾患脑血栓的身体,过来把灯关上。为了不让妻子生气,孙法科就偷偷地用手机上的灯照明写作,有时一熬就是通宵。

孙法科常说:“作品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他编剧的过程,全程带着自己的真实感情,十分投入。写到伤心处,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写到高兴处,忍不住哈哈大笑。好些次妻子以为他脑血栓老毛病犯了,急急慌慌跑来看。

他编排的作品,语言都是来自于群众的日常用语,带有浓厚的本地特色和乡土气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单从作品名《拧筋头转变记》《借媳妇》《憨女不愁嫁》《倔婆婆犟媳妇》《又黄了》即可见一斑。“这样群众才好接受。”孙法科说。

不仅编剧,孙法科还参与到作品的导演、排练、演出全过程中。排练时,他不仅耐心给演员讲戏,而且亲自示范。“剧情要求演员摔倒,孙老师就‘扑通’一下摔倒在地上给我们看。”艺术团演员邓兆玲介绍。

用群众自己的语言,说东家的事,讲西家的理,内容紧跟时代,积极向上,观众容易共情,再加上演员的用心演绎,徐楼社区艺术团的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孙老师编的剧,太感人了,我在演出的时候,自己在台上都掉泪,台下的观众,更是跟着剧情啜泣。”演员陈洪云感动地说。

因为“编得好、演得真”,还闹了个笑话。在底阁镇望夫台村演出《倔婆婆犟媳妇》时,包凤珍饰演不孝顺的儿媳妇,卸了妆的她还被村民追着骂。

而且,孙法科创作的节目,类型丰富多样,小品、表演唱、柳琴小戏、豫剧、舞蹈、快板、情景剧、京东大鼓,现代剧、古装剧,应有尽有,涉及各行各业,内容包括党政方针、乡村振兴、移风易俗、棚户区改造、文化传承、精准扶贫等,一般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观众还直呼不过瘾,散场了还不愿意离去。

成立以来,艺术团每年深入乡村演出60余场次,足迹遍布周边区(市)和镇街,多次承接省市区专场演出,参加比赛屡屡获奖,艺术团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庄户剧团的一面旗帜。2017年,徐楼社区艺术团荣膺省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称号,2012年至2022年连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庄户剧团。孙法科也多次荣获区青檀杯文艺创作奖,被评为全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全国抗击疫情先进社区工作者。

最近孙法科又精心创作了戏曲《风雪路上》,六易其稿,内容感人至深,环环相扣,目前已经演出了30多场,群众非常喜欢。

“当演出结束后,听到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看到晚上十点多村民打着手电筒把我们送上大路的情景,更加鼓舞了我创作的激情。我将写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大家。”孙法科说。(记者 张孝平)

编辑:魏松 责编:马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