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来有你丨山东援藏纪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作者:黄晓荣 廖宁 陈嘉伟 来源:海报新闻 2023-10-15 19:38:46

孟德利介绍在白朗种植蔬菜的经验

海报新闻记者 黄晓荣 廖宁 首席记者 陈嘉伟 报道

在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阿亚村,12座崭新的蔬菜大棚即将拔地而起,施工现场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阿亚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是2023年度济南援藏重点项目之一,计划投资2147万元,项目规划新建温室大棚12座、连栋大棚1座、冷藏库1座、糌粑加工坊1处、展销厅1处。同时,围绕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新建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各1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属12座新建的温室大棚。新建蔬菜大棚,发展蔬菜产业,是济南援藏的一个重要抓手。

1998年,山东第一批援藏干部、时任白朗县委书记的赵文朝初到白朗,便苦苦思考当地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刚来的那几天,赵文朝连续几天没在餐桌上看到蔬菜的影子,后来才知道,“日喀则当地主要是种植青稞,当地人一天三顿都吃青稞,他们不种蔬菜,也不吃蔬菜。”

这让赵文朝有了想法,在济南,哪个村里没有蔬菜大棚,不如就在白朗县,把山东比较成熟的种植技术引进带过来,在当地发展蔬菜产业。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从最初精心筹划,到争取山东的人才与资金支持,前往济南邀请蔬菜专家,手把手教给当地村民如何育种、种植,还与白朗当地政府协商,说服村民学习大棚蔬菜技术,进行蔬菜种植,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第一批济南援藏工作结束后,第二批接过这项任务,此后的第三批、第四批……直到第十批援藏干部,都没有放弃赵文朝当年的目标,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蔬菜产业帮扶列入援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据济南市援藏干部、白朗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杜春达介绍,阿亚村的12座新建大棚目前计划交给彭仓村的“两姐妹”操持。

杜春达提到的“两姐妹”是白朗县有名的种菜大户,也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典范。

30岁的德吉卓玛,已经有很多年的大棚蔬菜种植经验,2020年,妹妹格桑旺姆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发展。姐妹俩将自家大棚数量拓展,又带动7名彭仓村村民,向当地政府贷款50万元,成立了以“大学生创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为管理模式的金丰园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有23座蔬菜大棚,年收入2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助推当地共同富裕。

在白朗县,种菜大户不只“两姐妹”,还有寿光人孟德利。2016年,得知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政府准备建设蔬菜大棚园区时,孟德利和他的团队便来到了这里,并且种下了一个梦想——把“寿光模式”输出到雪域高原,把白朗县建成“西藏的小寿光”。

克服过海拔4200米的高原反应,扛过不时来临的8-11级大风,根据实际创新出双层膜大棚,孟德利带领他的团队在当地流转的1780亩土地,建设了128个温室大棚和农业观光园。大棚内有西瓜、人参果、葡萄、梨、黄瓜、西红柿、韭菜、南瓜、西葫芦等几十种果蔬。

此外,孟德利还打造了以农业科普、采摘等为一体的4A级景区——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据了解,孟德利投资的大棚和博览园,带动了当地70多名农牧民就业,20多户贫困户在园区内打工脱贫。

据了解,通过20多年的发展,白朗蔬菜产业已经打响了自己的招牌,在西藏地区流传着“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口碑。

济南市第十批援藏干部管理组领队、白朗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光耀告诉记者,2023年,第十批济南援藏工作组推出的白朗果蔬产业三年行动方案,聚焦果蔬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冷链仓储物流,现代交易,品牌培育等方面,实施果蔬产业集群提升战略。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和提升现有果蔬基地的运行水平,整合闲置废弃大棚资源,制定完整的政策帮扶条例,最大程度激发龙头企业以及当地经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断扩大现有的‘五彩天域·有机白朗’品牌影响力,完善蔬菜交易市场,真正让白朗蔬菜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国外。”李光耀表示。

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的一块招牌上有着这样一句口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通过一批批济南援藏干部和在日喀则投资的企业以及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这句口号正在成为现实。

编辑:魏松 责编:马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