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探索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重点,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路径——

奋力描绘“山亭大公园”新画卷

作者:孙海锋 宋伟 邵辉 来源:枣庄新闻网 2022-11-08 09:29:35

近年来,山亭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积极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围绕“生态美、产业美、人文美”三个维度系统谋划,探索以生态为底色,以产业为重点,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路径,加快推进“山亭大公园”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山亭样板,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厚植绿色底蕴

擦亮生态山亭金名片

近年来,山亭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高点定位,积极擘画“山亭大公园”顶层设计,专门制定了《关于开展山亭大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域建设、全域提升”的发展思路,全域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

精致城市展露新姿。按照“景城一体、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定位,山亭区充分发挥城区“依山傍水”优势,投资1500万元新建口袋公园7处、绿化节点10处、主题花园10处、城市绿道12公里;新建林荫停车场3处,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6.26%;建成生态街巷30条,打造美丽公路60公里。统筹实施园林绿化、环境整治、道路畅通等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5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创建省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美丽乡村多姿多彩。为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山亭区还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提升计划”,探索生态度假型、休闲观光型、民俗体验型等建设模式,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片区3处、示范村158个,入选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名单。

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山亭区先后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项目30个,完成投资1.5亿元;全面启动矿山治理、破损山体修复治理项目15处;总投资1.88亿元的岩马水库增容工程竣工;投资9000万元实施十字河等5条河道治理项目,投资1957万元实施了1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934万元实施了雪山等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完成造林绿化2000亩、高标准农田1万亩。

7月30日,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山东碳市场服务中心枣庄分中心等合作项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山亭区举行。此次阿里资产和枣庄市及山亭区政府合作共建“山东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是阿里集团和区域政府合作的全国首个生态资源交易平台样本。这是山亭区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山亭区已迈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一步。

矢志攻坚

集聚产业发展新优势

9月16日,一则重磅新闻在枣庄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在山亭区隆重召开山亭产业突破推进会议,并出台有关支持政策。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齐心协力支持山亭产业突破,尽快摆脱落后局面、实现跨越赶超”的嘹亮号角。

“此次山亭产业突破推进会议的召开,是山亭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山亭实现跨越赶超的新起点。”山亭区委书记王德海表示,“山亭区将坚持市级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跳起来摘桃子与躬身苦干相促进,发挥自身优势与融入全市大局相统一,产业培育与绿色发展相协调,以“快就是大局、干才有希望”的进取精神,抓住优势,突出重点,创新思路,换道超车,奋力推动产业攻坚突破。”

王德海介绍,山亭区将积极嵌入全市发展大局,在新能源产业上攻坚突破;发挥资源优势,在新材料产业上攻坚突破;以山亭大公园建设为统领,在生态产业上攻坚突破;围绕农业抓工业,在新业态上攻坚突破;聚焦五大保障,在强化推进上攻坚突破。大力弘扬新时代山亭精神,统一思想、鼓足干劲,抬高标杆、加压奋起,以干则必成的信心,志在必得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斗志,努力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全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山亭区锚定“产业突破”目标,久久为功、笃定前行, 加快推进“工业强区、产业兴区”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坚定不移大抓工业、抓大产业,依托山亭开发区和翼云科创园、万汇智造园、大健康食品产业园等“一区七园”,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完善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特别是今年以来,山亭区坚持高点谋划“产业突破”,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5+3”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使产业规模不断膨胀;聚焦招大引强、招新引高,落实“线索库、签约库、开工库”制度,使“双招双引”力度加大;开展重点项目“百日攻坚行动”,设立重点项目建设“红旗奖”“蜗牛奖”,使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文化铸魂

赋能城市发展新活力

山亭区坚持守正创新,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厚植城市内涵底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润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深入挖掘提炼红色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放大文化效应,让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山亭区先后建成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王家湾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吸引35万人次游客参观。推出山东琴书、泥塑、皮影戏等非遗民俗文化,西集镇伏里土陶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旅兴园,让产业支撑“硬”起来。充分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好文化”,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大力开展休闲采摘、精品赛事等乡村文旅活动,连续筹办多届梅花山山地自行车、抱犊崮登山等精品公开赛,年可接待游客12万人次。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加以培育,积极打造翼云文旅康养度假区、汉诺佳池葡萄酒白兰地、岩马湖露营小镇等文旅项目。

服务进园,让文化供给“富”起来。创新文化供给形式,打出“云”上点单“有新气”、常态宣讲“接地气”、红色课堂“聚人气”组合拳,将文化供给融入群众身边。开启“故事式”现场服务和“指尖式”数字服务,推动“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次。

精神强园,让文明建设“动”起来。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深化拓展“五为”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启动首届“最美健身广场”评选,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典型人物表彰和“山东好人之星”“最美山亭人”“五四青年标兵”等征集评选活动。

文化赋能,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文化融入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不断提振攻坚突破、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文化融入营商环境,高效便捷的“亭好办”品牌充分彰显;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孙海锋 宋伟 邵辉


编辑:徐晓伟 责编:马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