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陈规陋习 倡树文明新风

——滕州市西岗镇推进移风易俗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综述

作者:刘振江 赵政伟 闵勇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1-07-10 13:20:00

6月25日,记者在滕州市西岗镇看到,坐落于西河岔小学旧址上的福泽园公墓按照园林化、生态化、人性化的标准建设,整个公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是全市第一个公益性公墓。公墓占地10000余平方米,建有双室墓穴2388套,可辐射服务西岗镇72个村居及矿区社区。

“如今,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文明新风渐入佳境。”该镇北赵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赵恒弟说。

近年来,西岗镇以改革传统婚丧观念、破除婚丧陋俗为重点,推进移风易俗,促进殡葬改革,不断改善群众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营造了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有效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长效化落实

围绕移风易俗怎么抓,抓什么的问题,该镇细化形成了《关于“推进乡村文明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的实施步骤和目标要求。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镇移风易俗工作。包村居机关干部为所包村居移风易俗工作第一责任人,村居党支部书记、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

明确干部带头。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干部公开承诺,所有镇村干部全部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明确了红白事规模、档次,明确拒绝封建迷信,明确不在群众红白喜事中当“老总”,不吃请,以良好的干部作风带动民风。落实红白事审批,明确规定,小组长以上“两委”干部、机关干部、党员,为本人或子女操办红白喜庆事宜时,严格申报审批。

4年来,全镇共有100余名镇村干部家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全部按要求提前申报审批,严格落实移风易俗规定,没有发现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四风”和腐败问题。

强化建章立制 促进规范化治理

围绕“有人管理、有章可循”两个方面,该镇重点抓好“三篇文章”。

建好村居红白理事会。指导各村居红白理事会建设,着重吸纳一些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村里的“人头、老总”和家族族长,确保了理事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公信力。

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编写了“移风易俗村规民约”范本,各村居依据范本,结合实际修改完善后,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了村民婚丧嫁娶、当兵入学、乔迁祝寿等事宜宴席标准、烟酒标准和桌数;明确规定红白事一律禁止聘请乐队,禁止聘请喇叭,不请“朋情”和“回头席”,白事一律禁止棺木土葬,杜绝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强化督导考核。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对村级的年度考核重要内容,镇督查科、民政科对各村居移风易俗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对发现的索要天价彩礼、红白事大操大办、搞封建迷信、散埋乱葬、超标准建墓立碑等问题,通报村居落实村民自治,并追究村级相关责任人责任。同时,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镇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对72个村居实行动态化实时监管,构建了“一图全览、线上巡查、及时处置”的监管体系,步步压缩了歪风邪气的生存空间。

据初步统计,全镇推广移风易俗以来,杜绝了群众婚丧事宜盲目攀比、举债办事的现象,平均每户减少开支近2万元。

建好绿色公墓 实现生态化墓葬

为有效治理乱埋乱葬行为,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该镇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工作,引导鼓励广大群众摈弃丧葬旧俗,树立低碳健康的殡葬新风。

坚持科学规划。严格按照《山东省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会、工作部署会,召集各党总支书记征求墓地选址规划的意见建议,科学编制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认真做好公墓立项、规划选址等各项工作。

坚持生态建墓。将生态绿色理念贯穿公墓建设整个过程,坚持“不砍树、不占耕地、因地制宜”的原则,盘活原西河岔小学旧址,按照每亩双墓穴不低于200个的标准,规划建设了占地14亩的镇级公益性公墓一处,目前已完成建设。又积极盘活小杨村闲散土地,建成了占地6亩的村级公墓,为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筑牢了基础。

涵养文明乡风 加强常态化建设

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是推进移风易俗和引导殡葬改革长期落实下去的根本。该镇积极创新载体,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让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潜移默化“内化于心”。

做好宣传教育。该镇把每年5月确定为“移风易俗集中宣传月”,轧制宣传车在各村居全天不间断巡回宣传,统一录制了宣传磁带下发到各村居,利用广播全天不间断播放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政策,积极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制作《推进乡村文明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宣传册》,镇村干部集中时间、逐村逐户面对面宣传。通过多层次、无缝隙的宣传引导,切实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同率。

建好文化阵地。依托72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奖励,通过“优化小家庭”,达到“美化大社会”的良好效果。不断加大村级文化体育设施投入,成立了110余支广场舞队伍,参与群众超过1万人,连续6年举办农民广场舞大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扎实推进了移风易俗工作。(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赵政伟 闵勇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