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阴平样板”

——峄城区阴平镇探索实施“12315”运行模式综述

作者:刘振江 苏娜 张裕超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0-10-23 10:42:55

2020年9月11日,在峄城区阴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大讲堂,一场“传递新时代声音——实用演讲与口才知识讲座”正在举行。这是该镇加强干部能力素质培养,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储备力量,不断壮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队伍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阴平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走好群众路线、融合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创新实施“12315”工作制度,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有力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9年,该镇被评为全省攻坚克难先进集体。

围绕“一个中心”

引领文明实践“新征程”

该镇坚持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立足“综合性、群众性、服务性、传承性、运作性”,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并把分中心打造为集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卫生健康等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集群。建设镇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1处、村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4处,运用漫画等形式,绘制文明出行、乡风文明公益图画,让党的先进思想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组建“轻骑兵”文艺小分队,结合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挖掘红土埠文化、阴平烈士陵园、文峰大队抗战纪念馆等文化资源,推出创作反映新思想、讴歌新时代、说唱新生活的文艺作品,讲好阴平故事,唱好时代红歌。围绕“鲁笔文化”“大枣文化”等区域特色产业做文章,积极推进鲁笔博物馆、大枣生态园建设,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聚焦“两项创新”

畅通文明实践“新路径”

创新打造实践阵地,以“微阵地”释放大能量。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为聚点,辐射到全镇56个行政村文明实践站、60余个实践点,创新打造富强合作社、金土地合作社、水起云墅二号院等10余处文明实践基地,镇直机关经管站、农技站、民政办等站所志愿者分散到各实践基地,形成文明实践“微阵地”,现场教授种养技术、讲解惠农政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镇落地生根,惠民走心。

创新构建实践模式,以“小分队”成就大作为。吸纳种植养殖大户、创业能手、企事业单位干部等400余名志愿者,成立N支志愿服务机动小队,与镇大队和“青年有为”等10支志愿服务分队相结合,打造“1+10+N”志愿服务模式,全方位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式。立足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常态化开展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技术服务、文化教育等活动,让群众切实能够听到想听的、看到想看的、学到想学的。

实行“三类融合”

推进文明实践“新发展”

与基层党建相融合,延伸工作触角。以“文明实践建在支部上”为目标,实现文明实践工作在党的组织全覆盖,党员干部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率达到100%。全镇56个文明实践站均设置党员示范岗,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年轻后备干部投入到文明实践中来。

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培育服务体系。将乡村振兴工作队伍纳入志愿服务队,创新性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确立了包括理论宣讲、便民服务、矛盾调解、农技指导、文化惠民、就业帮扶、关爱儿童、美化环境等方面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助力乡村振兴项目20余个。

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推进共治共享。积极推进“综合治理+文明实践”工作相融合,依托镇综治中心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打造基层社会治理“AB”工作区,A区为社会治理区,B区为文明实践区,将宣传教育前置,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传播“好声音”。

构筑“一张网格”

组建文明实践“新队伍”

以“高位推进、平台搭建、资源打通、群众参与”为目标,组建“党员干部引领、先进模范带动、乡贤能手助力、群众踊跃参与”的文明实践队伍,网格化开展志愿服务,构筑文明实践服务“一张网”。

突出党员干部引领,选好“领头雁”。通过“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基层社会治理网格服务等方式,把文明实践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村队,助力脱贫攻坚、企业生产、教育教学、社会治理、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政策、学会政策、用好政策。

突出先进模范带动,用好“扩音器”。全力推进文明村创建全覆盖,组建宣讲团到企业、学校、村队宣传报道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定期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从精神层面为干部群众注入“文明活水”。

突出乡贤能人助力,留住“引路人”。大力传承弘扬乡贤队伍所蕴含的人文道德价值,广泛凝聚乡贤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他们在群众中有威望、有人缘,在实践中有经验、有办法的优势,为家乡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汇智聚力、主动服务。

突出群众踊跃参与,添加“润滑剂”。围绕“群众要什么”“我们有什么”做好统筹对接,精准、精细设计好全年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和计划,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和谐邻里关系,涵养文明乡风民风。

落实“五种形式”

构建文明实践“新体系”

“讲”字上下功夫,让国家政策接地气。党政成员带头讲党课,以“口袋书”、小产品、微信小视频等宣传宣讲形式普及法律维权、防火防灾等小常识。今年以来,开展文明有你有我、医疗卫生、农技和防范诈骗等宣传活动90余次,实现了文明宣传全覆盖。

“评”字用气力,为身边好人搭台子。推选出“中国好人”1人、省级道德模范3人、“山东好人”9人、市级道德模范8人、“枣庄好人”4人。每年评选村级“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等先进典型600余人,在全镇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创文明的活动氛围。

“帮”字上求实效,为困难群众解心忧。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组建类型多样的志愿服务队伍,形成“桑榆满霞”“大放艺彩”等8个特色服务品牌,开展红色宣讲、红色导游志愿服务200余次,开展助学、扶老、救困志愿服务300余次,开展技能培训、教学辅导、心理疏导志愿服务500余次。

“乐”字上辟新径,为生活增添着色剂。成立全市唯一一家镇级文联组织——阴平文联,组建庄户剧团4个,鲁南龙狮队1个,用歌舞、快板、三句半、小品、柳琴戏等形式,对理论政策进行“二次创作”,到各村、企业、单位巡演文艺节目,让广大受众在思想上有触动。

“庆”字上做文章,让生活充满仪式感。连续多年在重大节日,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累计举办“乡村春晚”“元宵节·猜灯谜”“粽香话端午”“农民丰收节”“大枣文化节”等大型文艺演出100余场次,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红火”起来,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呈现了“遍地开花、深入推进”的良好局面。(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苏娜 张裕超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