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失传的技艺

作者:刘明 来源:枣庄日报全媒体 2020-05-08 09:37:00


日前,一度失传近半个世纪的伏里土陶——灰陶技艺被成功复活。

伏里土陶是“鲁南民间艺术一绝”,距今约5400年的历史,产于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该村位于西集镇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旁边,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氏的故里。

4月19日下午,记者赶到伏里村时,恰巧碰到土陶技艺“非遗”传承人甘信祥一家正要“开”窑。

“这一窑烧的和以前烧的陶器不一样,烧的是灰陶。”甘信祥说。据其介绍,伏里土陶分为灰陶、黄陶、红陶、白陶四种,其中灰陶的制作工艺最为严苛,也最难烧制成功。

甘信祥今年61岁,他告诉记者:“1979年的时候,我给父亲打下手,曾烧制过一窑灰陶。如今已经跨越41年,说句心里话,这次能否烧制成功我心里还是有些打鼓。”说话间,甘信祥已将窑门打开,一阵扑面而来的热风吹过后,窑内一件件灰色的陶器显现了出来。

现场,甘信祥87岁的老父亲甘志英让儿子甘信祥和孙子甘宜峰钻进窑内。“爹,成了!”甘信祥在窑内高兴地向外喊道,甘志英老人听后回应到:“好!好!”

在随后搬出的灰陶中,不仅有一些仿古造型的经典陶器,还有一些疫情防控主题的陶人。甘信祥拿起一件陶人向围观群众介绍说:“这件陶人作品是咱们国家的战‘疫’先锋钟南山,之所以烧制这件陶器,是为了向这位战‘疫’英雄致敬,也是向广大为疫情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据了解,此次灰陶主要由非遗传承人甘信祥和甘宜峰制作,共计600件。经过了30多个小时的烧制,合格率达90%以上。

看着烧制成功的作品,甘信祥心情激动。他说:“灰陶、红陶所用的原料基本上大同小异,但制作环节和烧制方法却大不相同。黄陶、红陶都是明火烧制的,而灰陶则采用烧火时间长、温度要求高、调温难度大的‘闷窑’技术,稍有差失,全窑皆废,几个月精雕细琢的几百件作品将会变成一堆废品。因此,多年以来,谁都不愿冒这个风险,‘闷窑’技术在整个枣庄几近失传。”

时隔四十多年,甘信祥在父亲的指导和儿子的帮助下,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挖掘抢救“闷窑”技艺,获得圆满成功,为传承伏里土陶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甘信祥说:“以后将继续研究提升,将老一辈的手艺,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编辑:马园亮 责编:池研